Mountain • Nov.30 2019
1.什麼是樟之細路?
「樟之細路」是不是對山友們來說,是一條滿陌生的登山路線呢?樟之細路的英文是Raknus Selu Trail,「Raknus」是泰雅族、賽夏族語中「樟樹」的意思,「Selu」是客語「細路」的發音,意思是小徑。
樟之細路這條路線是客家聚落舊有的古道,過去是一大片的天然樟樹林,祖先們入山伐採煉腦,是成就台灣樟腦王國功不可沒的一條路徑,同時也是帶領台灣與世界連結的路徑。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條路徑大部分已經不復以往,後來經過千里步道協會的夥伴半年多的考察,實際探勘、訪問里民,以及後來健行筆記的特派員,一同前往砍草好幾次,最後才將這條遺失的古道一條條的拼湊起來,呈現在世人眼前。
「其實不是原本就有一條路叫做『樟之細路』,也不存在單一條路從龍潭一直走到台中。而且路是隨著人的使用一直在改變。經原住民與漢人開墾、取用山林資源,再到日治時代、國民政府時期,其實路都一直在變化。」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解釋著。(資料參考來源)
樟之細路全長220km,健行筆記將其分成A-F共6個路段,我是負責A段,從桃園龍潭三坑老街走至新竹關西,A段是最簡單的路線,拆分為2天1夜,其中第1天很適合親子同遊,難易度裡是最簡單的路段,不想要照著我的路線走,也可以只選擇踩其中的幾個景點即可。Let’s Check it out !
【1秒鐘工商時間】文章開始前邀請各位讀者加入我們的社群頻道,給予我們鼓勵,謝謝!
v點擊追蹤卡波 Instagram
v點擊訂閱卡波 Youtube 頻道
v點擊成為卡波LINE好友
v點擊加入卡波 Facebook 粉專
2.樟之細路Day1三坑老街-小粗坑古道
三坑老街至小粗坑古道,有著樟之細路這條路線最平易近人的古道。昔日的古道隱匿於日常的街道之中,過往的記憶與現代的生活交疊,試圖從斑駁的磚瓦,看見歷史的光景與足跡。
│三坑老街-小粗坑古道懶人包│(手機請轉橫向閱讀)
時程 | 景點 | 介紹 |
三坑老街 | 可於三坑老街吃早餐,推薦阿香菜包、阿秋姨牛汶水 | |
30min. |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 | 三坑生態公園早在日據時代曾是繁忙的渡船頭,後因河道的淤塞,而宣告水運的沒落,在地方與各界人士努力與爭取下,引入石門大圳的水源,打造成為波光瀲灩、蓊鬱青翠的自然生態公園。 |
30min. | 大平紅橋 | 當地著名的古蹟,曾入選文建會票選台灣百大歷史建物的第六十五名。 |
10min. | 橄欖樹餐廳 | 需事前預約,附近也有711及小吃店店面 |
20min. | 林埤古道 | 清水坑古道共有三條路線,林埤古道是其中一條路線,昔日是清水坑與十一分居民的聯絡民道。 |
20min. | 打牛崎古道起點 | 二條古道是早期清水坑地區居民,前往三林地區耕作所建之便道,路程不長且鄰近,可與上下道路連成環狀走一圈 |
25min. | 伙房崎古道終點 | |
50min. | 小粗坑古道起點 | 小粗坑古道是日治時代沿著小粗坑溪而上、由桃園龍潭運送物資到新竹關西的牛車道。如今古道搖身一變成為賞桐的熱門景點之一,每年四五月桐花盛開時節,古道覆雪、風景如畫 |
│三坑老街-小粗坑古道踩線紀錄│
▲帶著Hydro Flask搭火車前往中壢
交通工具:火車+兩條腿,出發!
這次與妹妹一同前往樟之細路的踩線任務,我們走的路線是整段樟之細路裡最簡單的一段,適合想去走走呼吸新鮮空氣的你唷!有自備汽車的話相較方便很多,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交通工具,所以我們這次特地全程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帶大家實際走一遭樟之細路!
▲抵達中壢火車站
由於往三坑老街的客運班次不多,因此一大早就與妹妹從台北車站,搭火車至中壢火車站,中壢火車站出來後往左走就是中壢客運總站。
- 我們搭的公車:台灣好行503石門水庫線
- 班次:大約每小時一班
- 車程時間:從中壢至三坑老街大約花費1小時
▲三坑子的起源
最早大概是康熙年間的開發,直到乾隆九年(西元1744年)漢民移居,並建立永福宮,也就是現在的三坑里。據說因為有三條水渠流經這裡,分別是位於北邊的『鴨母坑』,位於中央的『火劫尾坑』,和位於南邊的『蔗部坑』,所以把這裡叫作「三坑子」。
在公車站下車後過馬路就可以看到「三坑子」的招牌,繼續往下坡續行。
▲守望相助隊對面有一個停車場
龍潭區三坑里守望相助隊的對面有個停車場,驅車前來的遊客也可在這裡停車步行至三坑老街。
再往前走一點就可以看到三坑老街的指示牌。
▲第一站:三坑老街(龍潭第一街)
三坑老街(龍潭第一街)
大家可能對三坑老街很陌生,但其實三坑老街是很有歷史的一條街巷。清朝時曾為溪地與內陸的水路轉運站,市況繁榮有「龍潭第一街」美譽。日據時代後由於公路、鐵路漸漸取代水運, 三坑子的水運功能也逐漸沒落。
我們抵達三坑老街後,向租借自行車的老闆詢問,老闆跟我們分享之前的特色介紹,三坑老街已有百年歷史,隨著都市現代化,這些舊有的文化歷史仍存在於三坑老街的角落之中。
-
老街必逛:黑白洗
三坑老街的其中一項歷史足跡就是「黑白洗」,為什麼叫黑白洗呢?聽說有二個來源,一個是,為因為這裡有二處水源,一處是比較清澈的石門大圳,一處是較為混濁的野溪,二條合流在此,所以稱作黑白洗。
另一個比較常聽到的是,因為任何該洗的東西都可以在這裡洗,所以用了閩南語的「黑白洗」來取名。
-
老街必吃:牛汶水
再往裡面一點走會陸續發現一些小攤販,網路上較有名的是「阿秋姨牛汶水」、「阿香菜包」。
「牛汶水」是客家傳統耕田時,休息的點心,是麻糬的一種。早期農家會將水牛泡在河裡避暑,只露出頭與背在水面上。因為在黑糖薑汁中的麻糬,很像水牛躺在泥水裡打滾戲水的樣子,因此命名為牛汶水(牛玩水)。
我們決定吃阿秋姨牛汶水,牛汶水有分冰的跟熱的,冰的就會在裡面加黑糖剉冰,有點像麻糬剉冰的感覺,但牛汶水又帶有點薑味,不會太甜。菜頭粿一直就都是我愛吃的,我跟我妹各點一個這樣吃起來很飽!
-
老街必訪:永福宮
吃完飯來到了永福宮,這邊有兩處洗手間設施,分別在永福宮右側後方、永福宮裡面,有需要的香客都可以借廁所唷!永福宮是座百年歷史的老建築,在農業社會時期,大家都會來拜三官大帝,也就是堯、禹、舜,祈求國泰平安。
-
老街必賞:青錢第
永福宮往左步行約5分鐘,就可以看到「青錢第」。據說青錢第的由來是因為張家祖先經營致富,曾發行「青錢」賑災,災民可憑青錢至錢莊兌換銀兩,因而受到皇帝表彰,「青錢第」因而成為張氏堂號。
歷史就是這樣有趣,它確實存在著,但你不記錄這歷史可能也就只存在於古人的記憶之中。樟之細路將這條歷史軌跡給串連整併起來,提供線索與拼圖讓後人拼湊先人走過的路。
看完青錢第之後,我們往回走至永福宮並繼續直行(面對永福宮右路),接下來要前往的目的地是自然生態公園。
-
老街順遊:三坑生態公園
自然生態公園步行大約30分鐘就可以抵達,沿途行經綠油油的田埂。以前以為只有台東或宜蘭才看的到這種景色,但原來在桃園就看得到了!
前往目的地的過程中遇到公車司機,司機還停下來問我們要不要搭便車哈哈,台灣真的很有人情味兒!
抵達自然生態公園,最讓我傾心的就是這片湖水配上這座橋,像極了中國皇宮內的一隅,美得像幅畫。
後來發現這裡週末的人潮還真不少,因為景色清幽、腹地廣大,不少民眾帶家人小孩來這裡野餐、遊玩,感覺真的非常的棒。
這裡還有裝置藝術,超可愛的竹簍,艷陽大的時候躲在竹簍內可以擋太陽又可以通風,一舉兩得。舒服到妹妹在裡面睡著了快1小時。
逛完自然生態公園之後,準備前往大紅平橋,自然生態公園旁就有一個自行車車道,沿著車道走就可以走到大紅平橋。
因為正值十月的芒草季,所以沿路風光特別愜意,滿多旅客會走這條散散步,中途還會經過桃園大圳唷!
-
老街順遊:太平紅橋
從自然生態公園至大平紅橋,花費時間大約半小時,難易度算是最簡單的了,道路非常平緩。大平紅橋是當地著名的古蹟,曾入選文建會票選台灣百大歷史建物的第六十五名。(資料來源)
大平紅橋的建置改善了居民來回往返大坪與三坑的不便。當年尚未有良好建材可供使用,只能以水泥石灰膏來固磚,為了使橋的壽命更長、結構更牢固,建橋師傅便在石灰膏裡摻入糯米水加強,所以老一輩的本地人又稱紅橋為「糯米橋」。
大平紅橋旁有一個小涼亭,如走累了可以在小涼亭休息一下。離開大平紅橋後,我們去了附近一間網路滿有知名度的「橄欖樹手作料理」用午餐。
這間建議要提前上網預訂,因為現場沒有位置所以我們坐在戶外餐桌區(仍有冷氣電扇),菜色價位每人約400元左右。
餐廳內沒有單點,都是一組套餐一個set,每人固定就是400元,有分前菜、主食以及飲品,菜色料理很精緻也很特別。
因為中途發生了臨時狀況,我的金融卡卡在了便利商店提款機裡,考量到明天還有一天健行行程,所以只好打電話請人來處理,店家人也很好,我們坐在裡面大概快2小時等待他都沒有趕人,牆上也有充電座可隨時使用喔!
如果你有時間或價格上的考量,走出來馬路後其實附近也有單價比較親民的小吃店以及便利商店可以選擇喔!
古道第1站:林埤古道
飯後我們抄小秘道直達石管局的大草坪,這條祕道其實就是樟之細路的其中一條古道-林埤古道,同時也是清水坑古道的三條路線中其中一條。(資料來源)
林埤古道目前都已經改建為石階了,不特別查還不知道這是一條古道呢!
林埤古道的盡頭就會抵達石管局大草坪,這裡也是很多家人小朋友聚集遊玩的地方。
古道第2站:伙房崎古道
離開石管局大草坪以後接回大馬路,看著離線地圖上的航跡,下一條要走的古道是伙房崎古道,也是隱匿於日常生活中的歷史小徑。(資料來源)
看不出來吧!這裡竟然也是一條古道,就在別人家的廚房後院,也與它自己本身的名字相呼應了。
伙房崎古道,「伙房」為廚房之意,因古道沿著住家廚房邊緣闢建,故取「伙房崎」之名,全長200公尺。
最早是取用清水坑溪溪底的卵石舖設而成,可以看到步道前段其實是有卵石的,不過目前應該很少人走動,所以植物也很茂盛。
因年代久遠崩塌,後段改以水泥石階修建,是現今的面貌。這條路目前看起來比較少人走,建議大家可以隨手撿個小樹枝,避免與蜘蛛網正面衝擊XDD
古道第3站:打牛崎古道
走出來後是住宅,繼續續行過沒多久就會看到打牛崎古道。
「崎」為坡之意,昔日農民運送農產品或民生用品時,需靠牛車運送,遇坡太陡,牛不願走時,則必須鞭打牠,才能繼續上行,故稱為「打牛崎」,全長150公尺,此段仍保有卵石路。
打牛崎古道&伙房崎古道,這二條古道是早期清水坑地區居民,前往三林地區耕作所建之便道,路程不長且鄰近,可與上下道路連成環狀走一圈。
走完打牛崎古道後又會接回產業道路。
走完這三條古道後,也漸漸的快到了傍晚時分,從早上約9點開始,悠閒自在地走完三條古道,大概下午2-3點。
怎麼回龍潭市區?
體驗完古道之後,邊聊天邊散步,走了大約1小時抵達十股公車站,再搭龍潭樂活巴士L727、L728就可以回到龍潭市區嘍~~
晚上住哪裡?
在「龍潭區公所下車」,對面就可以看到我們當晚要入住的飯店「中正美學飯店」。
這間飯店位於市中心,附近機能算是很方便的,浴室有乾濕分離我覺得還不錯。
住宿一晚約$1,600元,床的部分我們也都睡得不錯,沒什麼大問題。整理完行李就前往附近的爭鮮迴轉壽司用餐溜,為明天的行程充足體力 🙂
文章推薦